close

Thomas


喜歡聽音樂,
喜歡進入音樂創作者或歌者的世界裡。
也喜歡藉著他們的音樂,進入自己的世界。

一直很不喜歡在家裡的主要娛樂,是習慣性地打開電視,然後一台一台地轉著。
很多東西灌進腦海,
卻老是覺得空虛。
我們想用音樂來取代電視,
想用音樂來當成看書 談天 或是上網時的配樂。

想要音樂充滿空間,
讓人放鬆,舒服,
不用聚精會神,正經八百地聽,
但不只是背景音樂,
要能讓人動容,讓人跟著哼唱。

這樣的需求有點簡單,又有點複雜。
無法從規格裡找到答案,但是只要一聽到,便會知道這就是我們要的了。
於是我們到處去聽音響,
台北 桃園 新竹 台中...
聽到了很多好機器,但是就是找不到我們要的聲音。

經過了一兩年,終於讓我們找到了。
它是我們沒想過的類型,以我們沒想過的方式出現。
先是在網路上不經意逛到了它的網站,
然後再因緣巧合下,在新竹的用家(CCC )家中試聽。
那是一個愉快的下午,
一段又一段的音樂,讓我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歌者或演奏者的天地,
時間過的飛快,而聊天的話題,
則從器材轉移到音樂,
器材彷彿慢慢消失了。

這就是我們要的,
一個稱職的媒介,
扮演音樂與我們的橋樑,
忠實地傳達感情,讓音樂成為主角,而非器材本身。
於是我們繞了一大圈,終於在高雄找到了我們想要的器材。

這些器材是黃國琳聲音實驗室(Colin Sound Lab)所製作的單端小功率真空管機,DAC以及全音域喇叭。
這些器材並非是主流音響的設計,訴求也和主流的音響不同。
它們所擅長的是細膩的音色,耐聽,韻味以及情感的傳達,
但是犧牲掉一些極高和及低頻,也不擅長大動態或是大場面。
Colin很熱情,投注許多精力在創作這些器材,
也從這樣的玩和探索中得到許多樂趣,
而他的機器也為一群有著類似需求的人帶來了豐富的音樂樂趣。
更多有關Colin的器材和他的想法請進Link中的Colin Sound Lab。

SP-20是Colin所開發的8吋全音域單體,
聲音輕快,明亮,細膩。
全音域單體效率很高,聲音透明,純淨,但是低頻延伸較差。
有許多方法可以改善踢頻的響應,
包括各種的音箱設計,如背載號角,低音反射式或是管道式...等等,
另一種方式是開放障版(open baffle),
也是這篇惡搞記的主角。

Open baffle是直接將單體裝在一片木板上發聲,
是最簡單/原始的喇叭形式,
但是卻也擁有許多變化的可能,
打造一個自己的障版喇叭,
這個想法讓我深深著迷...

其實障版的設計有許多technical上的考量和知識,
也如同其他形式的喇叭設計一樣,有其先天的缺陷,
網路上有許許多多的資源可以參考(可問Google大神)。

不過我並非嚴謹的設計者,也無力深入專研,
我只想要讓自己的想像力飛翔,
把一些突發奇想和前人的經驗惡搞在一起,
為四樓的起居室/書房/發呆室,打造一個自己的open baffle。
然後,
如果障版的外觀和聲音表現是衝突的話,
我的優先選擇是:與起居空間相契合的外觀 > 聲音表現。

於是在努力想了半年之後,
開始了我的惡搞計劃...


相片請按此


經過幾個月的構思,備料,買機司,壓木板,找了一個週末終於開工了,
本想一次做完,沒想到奮鬥了二天只完成了一個。

這個障板結構很簡單,
主要的想法是把四顆單體中的一顆置於”障板區”之外以便保有高音的細緻度,
其他三顆單體則置於”障板區”之中。
由於自己對於外觀的喜好考量,採用松木合板(購於B&Q,厚約1.8cm),
因此中間主體部份以三層松木板黏合以增加穩定性以及外觀的平衡感。

尺寸:中間主體高140cm寬30cm;兩邊側翼高115cm寬30cm。
側翼與中間主體以鉸鍊連結,可以調整角度也便於障板站立。


開工囉~
松木板在B&Q事先裁切好,然後在家中壓了一個禮拜。
 

紙上的設計圖就要化為真實了!


與自由錐 木屑 噪音奮戰了幾個小時之後,終於挖好所有的單體孔。


滿地的木屑,繼續努力...
 

將中間主體的三層木板以白膠黏合,壓一個晚上,收工了...
 

隔天早上起來繼續奮戰,將四個單體鎖在主體上。
 

接下來將兩片側翼以絞鏈與主體連結。
 

終於完成了一個障板,感人的一刻 ^^||
 

夜幕低垂,讓障板開口唱歌...
 




試聽日記(一)

接上8-32歐姆變壓器和5687之後,初步聽感如下:

細節相當豐富,溫暖豐厚的低頻,
低頻量感質感均增加不少,高音細緻度也保留了下來(應該有90%以上吧~),
整體感覺很平衡的聲音。

在聽大衛達林與部農部落”祝福你”專輯中的八部合音時,
雖然暫時只有單聲道,但是仍可感覺到深遠的音場,
很奇妙的聆聽經驗,聲音彷彿從遠處傳來,
但是一大片一大片地飛來,有如近在耳邊唱歌一般,
就好像一個巨大的”音柱”,從遠處直達耳朵...

不只有感官上的效果,
它是一種溫暖,耐聽,寬鬆而動人的聲音。
初步聽來SP-20高音的細緻度有被保留下來,
低頻的質與量有大幅改善,還有障板迷人的特質如輕鬆,大能量感。聲音密度高...等等。

其他如豎琴,大提琴,人聲,管絃樂等,
大致上都有等同於音箱版SP-20的高頻表現,加上更豐富的中低頻。


對我而言這個實驗算是成功的,很喜歡它剛開聲的表現。
加上DAC,完成二聲道,長時間run-in之後,
我想會是另一道很棒的音樂的橋樑。




試聽日記(二)

聽了更長的時間之後,
覺得高音的部分似乎比音箱有著更豐富的細節,
音色更為豐富,
可能是因為最上方的單體相當於裸聽,
高音聽來很乾淨細膩。

我直接試了四單體串聯加8-32歐姆變壓器,
沒有嘗試串並的接法。
我想串聯的方式對高音也有很大的幫助。

而位於障板區的三個單體,
則提供了較豐厚的中低頻。
我覺得兩邊的側翼做成可前後活動有不少好處,
可以調整低頻的質與量,側翼愈往前(愈接近平面),
低音的量感愈多但也愈模糊;
側翼愈往後(愈接近音箱),低音愈凝聚但量感愈少。
高音則不受影響。
這點滿有趣的,可以依自己喜好調整出平衡的音色。
往後的側翼也提供了穩固的支撐,
同時讓整個喇叭看起來很簡潔,很平衡。

昨晚聽胡乃元的小提琴小品,
小提琴的音色感覺很豐富,也許是夜深人靜的關係,
許多小音量的樂段依然很清晰,
快速的樂段很有速度感,但是很輕鬆。

早上聽了阿陶的”水路”,有更多的曲子有了深刻的共鳴,
我想障板喇叭傳達了豐富,細膩,也更直接的情感。


音箱版的SP-20讓我體驗了許多音樂的樂趣和感動,
障板則提供了另一個迷人的聆聽感受。
大體上說來,音箱版整體上較細緻純淨,
而障板則有著較為平衡的音色,同時有著寬鬆感和能量感。

之前在CCC那邊聽到障板便被它的特質所深深吸引,
現在終於也能享受障板的樂趣了。
同時擁有音箱版和障板實在滿幸福的~




試聽日記(三)

今天終於把第二個障板完成了,
第二次做就有效率多了。
 

 

接上5687開聲,覺得聲音緊緊的,沒有另一個障板寬鬆,
多了幾天的run-in還是有差別。

調整旋鈕讓兩邊一起發聲,
挫賽~
怎麼聽起來亂亂的,清晰感比單聲道少很多,
心想新手手工製作還是有差,
兩個障板還是有差異,也許單聲道比較好聽吧~

查了一下接線,才發現左邊相位接反了,
接好後再聽,清晰度回來了,
兩邊不再像是互相抵銷,而是和諧地唱歌了^_^


兩聲道聽起來能量感,寬鬆感和包圍感都更明顯,
而低頻的量也多了,感覺更平衡。
再聽了一次布農部落的八部合音,
現在聽起來像身處在一個龐大的”音球”裡,
很迷人的聆聽感受。


我自己滿喜歡這對障板的聲音,
覺得好像是替優美上半身的SP-20音箱版加上平衡的下半身,
增加出來的中低頻以質和量來說,
對我而言已經足夠,
能夠保持住上半身的優美也很令人驚喜。

不過聽音樂是很主觀的,
對我而言滿不錯的聲音,
對不同喜好的人來說可能是#$%X@*&...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
我想它可以讓人愉快地,輕鬆地,長時間地享受音樂,
就像其他所有”單端 加 全音域”的世界裡的器材一樣~




試聽日記(四)

發現可活動的側翼還有另一個好處,
方便”收納”~

將兩邊側翼向後折90度,正面只剩下寬30公分的立面,
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瘦高的落地喇吧,
不會有障板喇叭的壓迫感。
平常收起來,要聽音樂時再展開,
好像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
滿實用也滿有趣的~

 

將側翼後折90度之後,聲音應該比較接近音箱吧,
好像一個四單體音箱(或是3單體音箱外加一個高音?),
聲音又是另一番風味,
不過都不脫全音域SP-20透明輕快的聲底。


另外障板的低音會比音箱版下沉一些,
以我的尺寸來說(W85xH115),低音有往下沉但並不深,
不過多出來的部分會是質量兼具的低音。

如果對低音需求較高的人,就需要更大面積的障板。
另外中間主體的寬度,單體之間的距離...也許都有影響。




試聽日記(五)-- Iris

相較於我們家已經Run開的SP20音箱版,
障板喇叭的細緻度仍然稍微遜色一些,
但是的確多了下半身,
低頻的量多出不少,
而且是有質感的低頻,
空間感也變大了。

和CCC家的障板聽起來的感覺又不一樣,
CCC的4+1組合(單邊障板+一個SP20),
聽起來寬鬆,有臨場感,
在這裡聽到的稍微緊了點,
CCC那裡的低頻質與量也比較”真”,
高音的細緻度倒是沒有相差太多。

也許是還在熟悉她的聲音之中,
聽的時候會比較聽她的音響性,
有時後會覺得低頻量還不夠,
高頻不夠細,
而聽音箱SP20時,
一下子就融入音樂之中,
聽CCC的障板也是,
那次到最後是聊音樂聊到欲罷不能,
早就忘了我們是去聽音響的。


不過基本上,
這些都是耐聽而感動人的好傢伙,
音箱版SP20是我們家把電視趕出客廳的第一功臣,
而昨天晚上,
聽著障板喇叭,
我們又捨不得回房間去睡了,
睡在擺放障板喇叭的地板上。
而把我們牽進來的就是CCC家的障板。




後記

第一次見到障板喇叭就深深地著迷,
一則是它特殊而迷人的聲音,
二則是彷彿讓我看到了一個自由的窗口,
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讓喇叭的概念不再只能侷限再一個四四方方的木箱,
而能成為想像力飛翔的舞台。

我想對我而言障板不只是喇叭,
更是一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入口。


在聽過了更多的障板之後,覺得還是Colin的鐵障板(請參考Colin網站)比較全面,也更加動聽。
如果要讓障板寬鬆,能量感等等迷人特性更明顯,
障板的面積還是要大些,而障板的材質也要盡量堅實(MDF板,鐵板)。
同時障板面積愈大,低頻也愈下沉,量感也會多一些。

無論如何,這對木障板天天在家裡開心地唱歌,
雖然聲音上還有進步的空間,
但是已經能讓人輕鬆愉快地享受音樂,感受音樂中的情感了。
而自己動手打造障板的過程,則帶給了我許多樂趣和成就感。

讓木板唱歌,一個難忘的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isthom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